当前位置:养乐社>养生快讯>健康科普>

德国模式帮卒中患者重归社会

养乐社 人气:1.48K

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超过200万,有约1100万脑卒中幸存者,3/4的幸存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,部分或全部丧失独立生活和劳动能力,重度致残者占40%以上。卒中幸存者常伴有运动、感觉功能障碍,及言语、认知或吞咽障碍。

德国模式帮卒中患者重归社会

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轻残疾程度,预防卒中后遗症的发生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、脑卒中中心主任李刚教授说:“脑卒中后8~12周是患者身体功能障碍的快速恢复期,要抓住这个‘康复黄金期’去专业的康复中心进行治疗。但遗憾的是,我国脑卒中幸存者一周内接受康复治疗的比例仅为11.5%,42.4%的患者中风后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康复治疗。但这一数字在美国达到67%左右,在德国更是高达85%。”

在卒中康复领域,德国模式是公认的国际领先标准。早在2005年,德国就有36.5万名卒中康复者实现了重新就业,约占康复总人数的45%。李刚在德国学习、工作过多年,在他待过的卒中康复机构里配有专门的康复医师,会参与查房,为患者定制适合个人病情的康复计划。出院后,病人可按照康复医师的计划表在家中训练。而我国缺乏专门的从业人员,更多的康复训练是靠接受过培训的护士来完成,难以做复杂、规范化的康复指导。由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团队携手德国康复机构er诊所,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(SIMC)共同合作的康复中心,于3月23日开业,希望用历经百年的德国神经康复理念造福中国卒中患者。

德国神经康复专家、霁达康复中国医疗负责人PaulSch?nle教授说:“卒中患者就像回到了婴幼儿阶段,失去了走路、说话、吃饭、抓物等基本技能。康复就是帮他们重新学习、掌握这些技能,重回正常生活甚至是工作岗位。这个过程并不比幼儿阶段的学习容易,他们不仅需要物理治疗,更需要理解、鼓励、支持和关怀。”SIMC霁达康复中心以全方位、多维度的动态治疗系统,精细化的个体康复方案,兼顾身心的人文关怀,给卒中患者提供一个可以重新学习的“学校”,帮助他们重新掌握生活技能,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、自信和尊严。患者意志对康复周期长短和效果起着关键作用。

比如,一位爱好书法的患者,最大的愿望是重新拿起毛笔,医疗团队就会首先评估他通过康复达成这一目标的可能性,并针对这一优先目标设计康复方案。在技能恢复方面,霁达为患者设计了丰富的辅助工具,例如特制的筷子和勺子,帮助他们在手部动作不便的情况下独立吃饭。这些细节既能帮助患者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信心,也可减轻家人照料患者的压力。霁达还给每位患者配置一名康复管理员,负责监督和鼓励他们完成康复计划,作为患者和家属与医生、护士和康复师之间的沟通桥梁。

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,请勿转载、抄袭或改写。